瀏覽次數:576作者: 市委信息發布 信息來源: 中宣在線發布時間:2022-03-07 |
林業碳匯是全球公認的最經濟、最環保的固碳減排措施,兼具調劑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減貧等方面的價值。林業碳匯交易能夠通過市場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林業碳匯交易主要通過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展,獲得國家主管部門備案的林業碳匯CCER(國家核證自愿碳減排量)項目有15個,其中3個項目約82.4萬噸碳減排量獲得交易。結合當前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將有效推動國家層面林業碳匯能力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委書記孔曉宏表示,2021年,宣城市牽線工業企業與林業首次合作,簽訂安徽省林業碳匯線下交易第一單。在此基礎上,全市經統計,生態紅線以外可供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面積185萬畝,可吸納投資311億元。今年,宣城市將“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作為重點項目加以調度。2月,宣城市旌德縣與中鐵十局集團正式簽約國家儲備林項目合作。
孔曉宏表示,宣城在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推動林業碳匯交易過程中,認為有四個問題需要關注:一是國儲林土地整合門檻高。宣城市地處南方集體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實施較早,分權到戶較為徹底,林權分散后再整合存在較大難度,同時全市山場林地多由林業企業及大戶流轉承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儲林項目的實施。二是林業碳匯技術門檻高。國家主管部門批準備案的CCER林草碳匯項目測量方法學,有碳匯造林項目、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竹子經營碳匯項目等7種方法學,計量方法復雜且存在“測不準”的問題,老百姓對測量成果認可度不高。三是林業碳匯入市門檻高。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存在入市環節多、核證機構少、上市耗時長三個問題。以現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為例,入市共有7個環節,其中核證機構僅6家,整體入市耗時最快約18個月。四是項目開發費用門檻高。目前林業碳匯開發項目不論涉及面積多少、林分種類,全流程辦理要價最低15萬元。按照碳交易市場交易價測算,單個碳匯造林項目新造林至少要達到7812.5畝,才能實現碳匯項目當年開發的投入和收入平衡。
為深入推動國內林業碳匯交易,孔曉宏建議:
第一,改變碳匯市場交易規則。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家林業碳匯交易市場規則。參考福建林業“碳票”管理辦法,將林業碳匯“增量”交易調整為“存量”交易。
第二,降低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技術門檻。建議在完善國家林業碳匯交易市場規則基礎上,簡化林業碳匯量測算方法學。參考福建省《三明林業碳票(SMCER)碳減排量計量方法》,以適應當前林業技術水平的森林蓄積量為基礎,開展森林碳匯凈固碳量即“存量”測算,待技術條件更成熟時逐步將林業碳匯“增量”測算納入交易體系,以分步走的方式,實現測算技術與交易市場的有效銜接。
第三,降低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入市門檻。建議研究縮短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時間。一是將林業碳匯項目入市程序由7個壓縮為3個,即“編制監測報告——第三方機構核證——項目進場交易”。在簡化碳匯測算基礎上,林業碳匯項目實際不再需要設置成效監測期。二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林地總體分布,綜合考慮增加地方核證機構數量,以縮短林業碳匯項目入市時間。
第四,降低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服務費用。建議打通省級林業碳匯交易向國家線上交易平臺通道,促進南方集體林區中小林業經營主體進入市場,實施供給側改革。在降低碳匯測算技術門檻基礎上用市場自身力量,打破第三方服務價格壟斷。配合國家煤電、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碳排放權配額工作的部署,鼓勵引導相關碳市場買方參與市場交易。(張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