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3376作者: 市委信息發布 信息來源: 宣城日報發布時間:2022-01-04 |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城市的魂,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一個城市能否走向輝煌。
宣城古稱宛陵,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這里孕育了以敬亭山為代表的詩歌文化;以績溪徽商為代表的徽商文化;以宣紙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胡氏為代表的宗族文化;以查濟、江村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績溪龍川為代表的宗祠文化;以涇縣云嶺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徽菜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宣酒為代表的酒文化;以敬亭綠雪為代表的茶文化……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競相在宣城綻放,印證著宣文化的輝煌!當前,宣城要充分挖掘宣文化內涵,展現宣文化形象,力爭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名城!
一、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人才興,文化才能興。人才是一個城市最寶貴的財富。首先,要加強與宣城籍文化名人的交流與合作。宣城籍人才對宣城比較了解,對宣城文化也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運用他們的力量支持宣城的文化建設與發展,讓他們為宣城發聲;其次,定期邀請文化藝術界名人名家解讀和研究宣文化。第三,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永不懈怠重視對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和文化生力軍,必要的時候對作出重大貢獻和努力的文化藝術人才給以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補貼;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聚天下文化英才而用之。
二、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故步自封,停滯不前,只有不斷與其他地區和民族保持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獲得新的活力。文化交流可以豐富各民族的生活,實現不同文明的互聯互通,促進雙方的進步與發展。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苜蓿、芝麻、核桃、葡萄、石榴等新事物;鄭和下西洋又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開始走出國門……這都是文化交流的偉大成果。我們目前的文化影響力還不夠,還沒有真正地走出去。今后要通過形式各異的文化交流活動繼續推廣宣城的文化產品與文化資源,把宣城的文化名片打出去。一方面吸引全國知名文化人來宣城傳經送寶;另一方面選派一批優秀的文化人才去知名高校、文化藝術中心學習考察,做到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出去,把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引進來……還可以在國內外締結友好城市,與友好城市之間開展教育、旅游、人才、藝術、商品等多種交流與互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友好城市最好規模接近,級別相當,經濟實力接近,文化互補,交流起來會比較能夠產生文化沖擊力,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宣城當前處于長江經濟帶、G60科創走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幾個都市圈交匯疊加區域,非常有利于我們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接下來我們期待在文化舉措、文化產品、文化藝術創造、文化人才的引進、文化資源共享等方面攜手合作,取得新的進展。
三、重視精神類文化產品的開發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的內涵更多地附著在文化產品之中,而文化產品有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之分,文化產品的精神意義大于物質意義。實物形態的文化產品比較直觀形象,可以復制,甚至批量生產,而精神類文化產品卻獨一無二,難以復制,優秀的精神類文化產品可以啟迪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其潛在的價值要大于實物類文化產品。之所以說文化具有培根鑄魂的作用也是從精神價值上來說的。
宣城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品多樣,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比如筆墨紙硯、文物古跡、古建筑、古道、古玩等,宣城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而詩歌、小說、戲劇、散文、舞蹈、創意設計、知名品牌這些精神類文化產品可以更好地再創作,展示和挖掘宣城文化內涵。今后宣城的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創作中,貼近生活,融合文化要素,用新穎靈活的藝術方式去闡述宣城的故事,讓宣城的故事打動人、感染人,觸動人的內心和靈魂。
文物古跡是靜態的,要善于挖掘文物古跡的內涵和精神價值,讓文物遺產活起來,成為城市文化的符號,成為宣城文化的名片。宣城歷史上出過很多文化名人:詩人梅堯臣、劇作家梅鼎祚、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梅清等文化精英,這些名人的事跡和精神閃耀在宣城的文化印記中,是宣城最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可以有重點地挖掘和開發這些名人的事跡,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打造成文化精品,最后推向市場。
四、加強文化氛圍的營造
文化氛圍是城市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城市不能缺少文化氛圍,但氛圍不會自發生成,需要在歷史記憶中用心營造。文化氛圍的形成要靠城市主體的律動、空間的活動及載體的驅動,可以利用城市街道、車站、公交站臺、戶外大屏幕、主題公園、文化創意園區、廣場綠地和社區等公共空間資源,實施文化氛圍的營造。比如城市街角的主題雕塑、公交站臺邊的流動書屋、公園里穿插的藝術長廊、社區文化墻上的藝術畫都能展現城市的文化,甚至夜市、地攤也能成為城市文化孕育的搖籃。老城改造要保護好已有的古跡和遺址,盡量在原址的基礎上合理改造。宣城北門老街就做到了合理改造:蜿蜒的城墻、恢弘的寺廟、炫目的燈帶、店鋪林立的商業街區,營造出宜古宜今、古色古香又不失繁華的城市街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頗有文化藝術街區的味道。
文化氛圍還要體現在市民的文化追求和興趣上。要大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引導市民積極向善、文明有禮,主動塑造優良的文化氛圍。在全市范圍內大力倡導文明風尚,積極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評選,引導市民主動積極地培養高雅的文化情趣,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增加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向市民發放文化宣傳手冊,介紹宣城歷史與文化,市區大屏幕多播放文化公益廣告……還可以邀請知名作家來宣簽名售書、舉行市民讀書會。積極爭取電影、電視劇來宣拍攝取景,定期舉辦公益文化講座、公益演出、文物書畫展覽來提升城市整體文化氛圍,力求做到人人懂文化,處處是文化的氛圍。(張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