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3856作者: 市委信息發布 信息來源: 中宣在線發布時間:2021-12-20 |
宣紙是傳統造紙術在傳播過程中注入地方元素誕生的特有紙種,也是最能代表安徽地方文化的符號。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宣紙在唐代中期就植根于安徽省涇縣,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技藝、品種、質量不斷精進,對中國的書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與安徽涇縣當地的文化元素結合,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的宣紙民俗。
一、孔丹發明宣紙的傳說中蘊含的精神內涵
相傳東漢造紙“鼻祖”蔡倫去世后,其弟子孔丹見師傅的畫像因天長日久逐漸變色,且遭蟲蛀,十分痛心,決心造出一種能抗老化、防蟲蛀、不走形、潔白如玉的上等佳紙,重新為師尊蔡倫畫像以示緬懷??椎ぐ仙缴嫠?,來到皖南涇縣山區,偶見一株倒伏在山溪流水中的青檀樹枝,經年流水沖洗、浸泡,樹皮已發白??椎ば氖軉l決定用此原料來制紙,經多次反復試驗,終于造出潔白如玉的好紙,后來被人們稱為“宣紙”。
這個民間傳說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筆者認為至少含有以下四點:一是勇敢,根據《后漢書·蔡倫傳》記載,當時的蔡倫因卷入東漢皇宮政治斗爭,于公元121年在“沐浴節”自殺,作為政治上失敗者,別人避之唯恐不及,孔丹公開承認與蔡倫的關系,其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勇敢的精神。二是智慧,當時最好的紙就是“蔡侯紙”,能從蔡侯紙中看出缺陷,而且還能在倒伏腐爛的青檀樹皮的生態鏈中獲取技術創新的靈感,足以說明了孔丹的智慧。三是勤勞,蔡倫所供職的東漢皇宮在首都洛陽,距安徽省涇縣有900多公里,完全依靠步行,并且在沒有目標中摸索,更能充分說明他的吃苦耐勞。四是仁義,蔡倫對孔丹有授業之恩,為畫一幅像而去尋找更好的材料來制紙,其仁義非一般人能比的。由此可見,這個民間傳說蘊含了更多的精神力量,孔丹應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完美化身。
二、“蔡倫會”中體現出人們對行業的敬畏之情
宣紙行業與其他手工造紙一樣,有“蔡倫會”的習俗,且內容更為豐富。
“蔡倫會”體現出競爭的公平性。宣紙業界傳說農歷三月十六是紙祖蔡倫的誕辰日,整個行業停產,由業(棚)主率領工人攜各色供品、香燭前往蔡倫祠拜祭,為其慶生,祈求紙祖在新的一年里的佑護。拜祭結束后,各業(棚)主集中討論,推選出當年的領頭人,在領頭人的主持下,討論并確定當年宣紙原料青檀皮、稻草的收購價,產品售價及工人工資等。所定價格允許各棚戶浮動,但不能超過一定的幅度。祭祀是一種形式,共同推行行業自律、遵守行規行約才是真正目的,也體現出競爭的公平性。
“蔡倫會”體現出雇傭關系的民主性。宣紙業界傳說農歷九月十八為蔡倫的忌日。這一天整個行業停產,當日上午,靠近蔡倫祠的棚戶由業(棚)主帶領工人到蔡倫祠上香拜祭;距蔡倫祠路程遠的棚戶,由業(棚)主在棚區或堂屋設香案上香拜祭蔡倫。拜祭活動結束后,由業(棚)主宴請工人。工人可以對勞資和紙棚發展提意見。涉及到勞資等方面的意見,由業(棚)主在次年的三月十六帶到“蔡倫會”上集體討論;如發現重大問題,可以向當年的領頭人匯報,再由領頭人酌情是否召集臨時會議商定。這一方式體現出宣紙業界的雇傭關系的民主性。
“蔡倫會”體現出對文化的尊重。在宣紙行業中,比較尊重行業祖師的精神作用。只要進入了這個行業,每遇大事都要向紙祖蔡倫以一個尊重的儀式匯報,有順服感念紙祖的造化之意。如遇拜師學藝、不能自解的技術疑惑等,都要祭拜蔡倫。無論棚主還是技術工種的從業者,在每年的年夜飯之前的祭祀中,將蔡倫與土地、祖先等同供同祭。這些習俗是農耕期間的民間社會活動,體現出一種對造化的敬意和有關文化的尊重。
三、“春酒”和“關門酒”體現出不同群體的和諧性
宣紙行業有“春酒”和“關門酒”兩種習俗,有別于其他紙鄉,其表現形式、內涵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春酒”體現出社區的和諧。宣紙行業稱每年的開工酒為“春酒”。一般是春節過后,第一天開槽撈紙的當天晚上開辦酒席,宴請的對象是所有在他家工作的紙工,以及全村沒有開辦宣紙作坊的以戶為單位,一戶一人。業主開辦“春酒”,代表新的一年正式開始了,希望本作坊在全體紙工的努力下,全村老少的幫助下,紙祖蔡倫的佑護下,全年順利地財源廣進。舊時的宣紙作坊有兩大軟肋。一是水,宣紙生產所用水源都從深山里接水。接水時,將毛竹劈成兩半,打通竹節,十余根或幾十根毛竹連接后將水接至作坊。二是火,宣紙生產在蒸煮、曬紙等工序中必須有足夠的燃料,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有的宣紙產地距產煤區有幾十公里,所以只能使用薪柴為燃料,而且每天需要消耗數噸薪柴。因此,業主最忌別人暗中破壞,業主利用開辦春酒的方式,籠絡村鄰,希望在一年中能得到他們一如既往地支持。所以宣紙作坊能生存下來,也能體現出宣紙社區的和諧性。
“關門酒”體現出雇傭關系的和諧。每年年終,宣紙作坊都要放假,以便共同歡度春節。在散工的這一天,業主請所有的紙工吃筵席。這筵席被稱為“關門酒”。席中,業主與雇工們交流并總結一年的工作,業主也可對雇工說明來年工作的方向以及年后開工時間,紙工們可以暢所欲言。吃完筵席后,業主與個別紙工可能會有私下交流,焦點是約談的紙工次年去留問題。關門酒后,社會募捐也會出現。這些一般都是本村的困難戶,以單獨找業主商談方式解決。一般來說,業主會主動拿出數量不等的錢,用紅紙包好給上門者,給的數量基本可保證這戶人家春節期間的基本開銷。關門酒實際上是一個企業的年終總結表現形式,當時的交通、信息都處于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以這種方式加強溝通交流,反映出業主與雇工之間相互和諧的關系。其次是這種方式濟困,既能表達宣紙社區間的相互尊重,也便于維護自身的日常生產經營。
四、紙鄉俗語的提煉彰顯出宣紙工人的智慧
舊時,宣紙工人基本是一個獨立的群體,在長期的技藝傳承中,為便于生活與工作,再加上社會評價,形成了獨特的諺語或俗語,足以顯示出宣紙工人的智慧。
社會俗語。職業與生活習慣、個人修養、家庭教育結合后,形成的俗語有“穿靴戴頂茂林吳家,開倉賣稻云嶺陳家,沖擔打杵小嶺曹家,叮咚踢踏后山張家。”吳家自古讀書中舉的多,陳家以種田為主,曹家大多以加工宣紙原料為生,張家以鐵匠居多,其中的茂林、云嶺、小嶺、后山,都是涇縣的地名,將地方大宗族與主要從事的職業聯系在一起,體現宣紙社區的獨特性。技藝操作諺語。對攤曬原料的要求是“三根不搭邊,石頭不見天”;對撈紙的技術要求是“頭遍水靠邊,二遍水破心;頭遍水要響,二遍水要平;梢手要松,額手要緊;抬簾的要活,掌簾的要穩;放簾要做筒,起額要平;掀簾要像一塊板,傳簾要像筲箕口。”行業俗語。反映宣紙工人的作業環境與技術特點的有“剪紙的先生,撈紙匠,曬紙的伢兒不像樣。”對細節把握的形容有“做宣紙好比繡花,是個十分細致的活”。原料選材諺語。對宣紙原料的選擇“原料越陳越好,皮料越高越好,做工越細越好。”“只要三溪草,不要銅陵皮。”“若要宣紙質量好,應用貴池皮、花林草。” 書畫家評價宣紙。書畫家是宣紙的直接用戶,也是對宣紙提出要求最多的群體,以“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來形容宣紙的形態。宣紙工人對一張好宣紙的形容是“抓在手里像棉花,攤開來像塊綢布。”(黃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