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1841作者: 市委信息發布 信息來源: 宣城日報發布時間:2021-09-13 |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第十五調研組
根據市委關于開展市第五次黨代會專題調研工作的部署,由市商務局、市委改革辦組成的第十五調研組,就“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課題開展調研。調研組圍繞自貿試驗區及聯動創新區建設、綜合保稅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穩外資穩外貿促消費先進做法等,分別赴海南、臺州、金華、杭州、安慶、蕪湖等地開展調研,同時走訪本地重點企業,召開重點進出口企業座談會,聽取市直相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我市實際,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我市著力推進開放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時期,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經貿摩擦等重大風險挑戰,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商務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新,推動商務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為“十四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全市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企業625戶,較“十二五”末增加了160戶;全市51戶億元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04.2億元,占全部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的62.0%;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6.6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約10%。網絡銷售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全市47戶限額以上批零企業有公共網絡銷售業務,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8.3億元,比上年增長51.8%。
(二)電子商務經濟快速發展。“十三五”末,全市在淘寶、天貓、京東、蘇寧等平臺可監測店鋪21136個,帶動就業人數約2萬人。全市主流電子商務平臺活躍店鋪數量2387個,位居全省第8位。網銷額500萬元以上電子商務企業數量67個。2020年,全市累計網上零售額65.58億元,各縣(市、區)上行農村產品網銷額達46.7億元。全市先后創成省級電子商務示范鎮18個、示范村60個,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區1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3家。
(三)外貿綜合實力明顯提升。進出口總額由2016年的15.1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9.41億美元,居全省位次由第8位上升至第6位。已形成汽車零部件、耐磨材料、建材、化工、衛浴、羽絨等出口產業,獲批4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基地數與合肥并居全省第1位。進出口1億美元以上企業1家,進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45家,形成中鼎集團、廣信農化、森泰集團等6家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競爭力的進出口企業集團。國際市場開拓有效,全市100余家企業參加華交會、廣交會、境內外國家和地區重點國際性展會,與171個國家和地區實現貿易往來,呈現出歐美市場鞏固、“一帶一路”市場份額進一步拓展的向好趨勢。
(四)實際利用外資顯著增加。“十三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54億美元,接近“十二五”時期的2倍。“十三五”末實際利用外資達12.9億美元,較“十二五”末增長63.3%。“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設立境外中資企業26家(境外企業總數達47家),境外投資總額超3億美元,境外投資企業數和投資總額均居全省第一方陣。
(五)開放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十三五”末,全市共有9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2個、國家級培育期開發區2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個),總體規劃面積達166.5平方公里,規上工業企業達1284家、戰略性新興企業507家。宣州綜合碼頭、郎溪定埠港正式通航。積極申創宣城綜合保稅區、宣州港和定埠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中國(宣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臺,皖東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營。
(六)互聯互通建設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積極構建由國家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及鐵路專用線組成的多層次、一體化軌道交通網。建設更加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優化干線公路結構,提升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建設,促進多種方式高效換乘。蕪宣機場正式通航。加快宣城港建設,發揮水路運輸優勢。先后與省港航集團、浙江省海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從廣德、績溪等地鐵路貨場率先開展海鐵聯運工作,打通宣城—安吉—上海的公水聯運物流通道。
(七)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成立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暨口岸建設工作領導組,形成市政府統籌協調,開放型經濟各部門共同發力的工作格局。持續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改革金融、外貿、審批和商事等制度環境,出臺了《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關于強化開放合作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宣城市外貿、口岸促進政策》《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實施細則》《關于推進“電子商務宣城”建設的實施意見》《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八)創新舉措賦能改革發展。大力賦能數字經濟,為抗疫情,全省首發2000萬電子消費券;開展“詩酒宛陵·惠聚宣城”線上直播活動,市長走進直播間帶貨;創新以租代建方式推進市級新零售產業園建設,建設公益直播基地,舉辦青年電子商務網紅大賽,打造直播經濟新優勢。建立商務、稅務、海關、外匯管理四方聯席會議會商機制,及時破解進出口企業報關、檢驗檢疫、外匯結算等問題。建立“政府+銀行+保險+企業”合作模式,推動發放跨境貸、信保貸、退稅貸等信用貸款。創新采取“宣城綜合保稅區創建指揮部+宣城綜合保稅區投資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模式推進宣城綜合保稅區項目建設,在申報成功前將宣城綜合保稅區先行打造為“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示范區”。
二、我市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十四五”時期,我市進入新發展階段,開放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新使命,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亟待破解。
(一)開放型經濟發展平臺不足。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能級開放平臺支撐,目前我市僅有皖東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宣城綜合保稅區還在開展前期工作。宣州綜合碼頭、郎溪定埠港尚不具備集裝箱運輸功能??缇畴娮由虅站C合試驗區尚未獲批,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試點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成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全市物流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公、鐵、水、航空等多式聯運發展不足,國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爝f行業缺乏分撥中心、集散中心和轉運中心,本地快遞物流成本較高?,F代化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開放型經濟發展基礎有待夯實。一是進出口總量不大。“十三五”期間,雖然我市進出口總額躍居全省第6位,但與省內合肥、蕪湖等市差距還在拉大。二是外資質量不高。近年來我市新批的外資項目落地投產的相對較少,資金到位率相對較低。三是區域發展不平衡。2020年,進出口超3億美元的只有廣德市、寧國市,涇縣和旌德縣進出口不足4千萬美元。“十三五”期間,績溪縣、旌德縣、涇縣等縣基本無新增外資企業。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限上社零比重除宣州區以外,其他縣市均與人口基數、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符。
(三)開放型經濟發展政策保障還有待加強。金融支持不足,尚未建立起開放安全高效的金融體系支撐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缺乏扶持和引導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的政策,引進大型多式聯運物流企業的政策底氣不足。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政策較少,難以形成電子商務產業集聚,不利于電子商務產業做大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尚未出臺專門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的扶持政策,難以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
(四)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十三五”期間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交通物流便利度不斷提升,我市消費領域面臨線下和線上雙重“虹吸”。經濟下行及經貿摩擦多重壓力下,外貿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多。
三、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具體舉措
“十四五”時期,我市進入新發展階段,開放型經濟發展條件深刻變化,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省積極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我市“雙城入列”(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G60科創走廊9城市)、“兩區覆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三圈輻射”(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疊加優勢將進一步顯現,“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更是給我市帶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
處在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市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從調研的情況看,各地對開放型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在平臺建設、物流體系打造、市場主體培育、政策保障等方面發力,對我市啟發較大,可借鑒這些地區的先進經驗,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目標,推動我市開放發展水平大步提升。
(一)加快平臺建設,重點打造“三區一港”
平臺是產業發展的根基所在、轉型升級的支撐所在、招大引強的底氣所在。“十四五”時期,我市要聚力聚焦“三區一港”建設,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
1.積極推進宣城綜合保稅區項目建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宣城綜合保稅區項目建設,孔曉宏書記親自推動,何淳寬市長專題研究,項目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十四五”時期,我市要按照“邊申報邊建設邊發展”思路,采取“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模式,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爭取在將項目先行打造成“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示范區”后,成功獲批綜合保稅區并投入運營。
2.積極申建宣城聯動創新區。依托宣城經開區、廣德經開區申報和建設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宣城聯動創新區,與省內外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培育壯大省級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全國一流綠色智造高地。將平臺建設與制度創新有機結合,一方面把聯動創新區打造成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的主平臺;另一方面,爭取一批省級權限下放,探索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體現我市特色的自主改革、主動創新成果。
3.積極申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積極爭取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早日獲批,提前謀劃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兩大平臺”“六大體系”建設。以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申建為契機,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完善跨境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管理機制,促進我市外貿轉型升級。
4.謀劃建設宣城國際陸港。與寧波舟山港合作,依托巷口橋鐵路物流基地,謀劃建設宣城國際陸港項目。按照“三中心一平臺”(多式聯運樞紐物流中心、工業智能庫存中心、快消品分撥配送中心、供應鏈金融及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功能定位,與寧波舟山港形成聯動,將項目打造成為現代化智慧物流園區和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將我市建設成為蘇浙皖交匯區域重要的鐵海聯運樞紐和區域性物流中心。
(二)聚焦互聯互通,建立高效物流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我市一要加快完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全面完善交通和商貿物流等基礎設施。二要積極推動市政府與省港航集團框架協議落實,協調推進空港、水港、陸港、特殊監管區等多種口岸要素,集成以???、海鐵以及河海鐵等多式聯運的物流集散體系。三要大力支持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培育發展冷鏈物流,加快建設物流分撥中心、集散中心和轉運中心,降低本地快遞物流成本。
(三)壯大市場主體,夯實發展牢固根基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帶來的新挑戰,保市場主體,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我市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指示精神,一要加大限上商貿企業培育力度,將限上大個體作為培育挖潛的重點,加強對新培育的限上商貿企業業務指導。二要學習借鑒浙江省“師徒制”(建立外貿專家師資庫,開展線上線下業務和政策培訓),健全市縣兩級進出口企業孵化培育機制。持續開展對外貿易經營者登記備案企業“破零行動”。三要加大外資項目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外資大項目。學習借鑒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高端、品牌、外資”開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集聚高端化的主導產業,探索開展外資委托招商,成立外商協會,拓展以商招商實效。
(四)加強對外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我市要著力加強與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及“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城市開展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資交流合作,鼓勵和引導優勢企業聯合到境外開發資源、承包工程、投資辦廠,支持汽車零部件、機電設備、新能源、農產品等行業優勢企業在境外設立或并購境外營銷網絡,帶動我市相關設備和產品出口,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提高抱團“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新優勢。
(五)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激發開放型經濟潛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搶抓新模式新業態蘊藏的彎道超越和跨越發展重大機遇,我市一要支持消費市場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探索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新模式,按下數字經濟發展“快進鍵”。借鑒廣西百香果、攀枝花大青芒通過電子商務直播火遍全網的經驗,大力發展直播經濟。二要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申建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依托皖東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進口商品展銷中心,培育和招引運營主體,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試點業務。支持跨境電商企業利用海外倉開展業務,加大海外倉建設、租賃及運營管理等方面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大力推動有條件的外貿企業開展外貿綜合服務業務。積極探索發展市場采購貿易、離岸貿易等新模式新業態,提前謀劃在宣城綜合保稅區建成投入運營后開展保稅維修業務。
(六)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更高質量開放
國無商不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開放思維,解放思想,發揚大膽革新精神,學習深圳“來了便是深圳人”、上海“政府甘當店小二”、江蘇“不見面審批”等理念和做法,構建開放、包容、和諧的開放發展社會氛圍。二要加強政策保障力度。全面評估現有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相關政策的完整性、針對性、有效性、帶動性等,采取廢止、修訂、新立等方式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打財稅、金融、社保、就業等政策組合拳力度。鼓勵各縣(市、區)和開發區錯位制定支持政策和制度,形成省、市、縣三級政策體系。三要將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列為全市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工作重要內容,全面對接先進規則和做法。四要廣開納言渠道。學習借鑒上海“找茬”機制,完善線上、線下意見征詢機制和“啄木鳥”工作機制,鼓勵各界找問題,從社會、市場、企業視角評判開放發展環境。
(七)打造人才洼地,強化人才智力支撐
我市要著力增強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度,傾力把我市打造成為招才引智的“人才洼地”。一要學習借鑒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等地做法,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組建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高端智庫,定期組織相關領域的國內頂尖專家到我市開展咨詢指導,為我市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把脈問診。二要學習借鑒浙江省嘉善縣、江蘇省如東縣等地在上海等發達地區探索建設“人才飛地”,引進的高端人才在“飛地”辦公,為我市企業服務,解決我市工作生活環境對高端人才吸引力小的問題。三要發揮屬地高校的資源優勢,強化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現代物流、國際法律、港口運營等領域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