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1733作者: 市委信息發布 信息來源: 宣城日報發布時間:2021-09-09 |
全市數字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第十四調研組
根據市第五次黨代會專題調研工作部署,第十四調研組深入各縣市區和部分開發區進行實地調研,并召開調研座談會,了解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成效、薄弱環節,征求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建議?,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成效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數字強國、數字強省戰略部署,大力推進“數字宣城”建設,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數字經濟發展起步平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規模以上數字經濟企業單位共有179家,其中工業企業104家、服務業企業10家、商貿業企業65家,在在庫企業中占比分別為6.4%、5.1%和16.7%。今年上半年,數字經濟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總產值77.6億元、增加值16.2億元,服務業企業累計完成營業收入12.1億元,商貿行業企業累計完成營業收入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9.5%、16.9%、60.1%。寧國市被評為安徽省2019年度發展數字經濟成效明顯地區。
(二)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廣德市PCB、寧國市電子元器件、宣城經開區光伏制造和鋰電池產業集群。廣德PCB產業園現有規模以上企業51戶,占全省PCB企業2/3以上,產值約占全省PCB產業的80%。寧國市電子信息產業園是省基礎電子元器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CBB電容器生產基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正在興起,以宛陵科創城、智谷軟件產業園為產業集群,孵化出一批優秀企業;宇呈數據著力發展商業航天和大數據應用,研制出了國內首顆商業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創見未來被評為省重點軟件企業,易測評“大數據云服務平臺”入選省首版次軟件。電商發展基礎逐步夯實,績溪、廣德、涇縣躋身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市活躍網店1.5萬個左右,從業人員2.2萬人,網絡零售額500萬元以上電商企業67家,其中5000萬元以上電商企業5家。2018年以來新增電商經營主體2227個,培育年網絡銷售額超1000萬元的農村電商企業38家、年網絡銷售額超100萬元的農村電商品牌59個。今年1-6月,全市共有跨境電商企業50家,跨境電商交易額2.92億元,同比增長384.97%。
(三)產業融合水平明顯提升。工業方面,全市累計獲得國家智能制造專項和試點6個,省級智能制造專項5個,共79戶企業獲批國家兩化融合貫標,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已達50個。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博瑞特、司爾特、中鼎密封件分別入選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專業服務機構和標桿工廠目錄。我市與思愛普(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SAP工業互聯網創智中心,幫助皖南電機等8戶成長性較好的企業開展信息化、數字化評估;“宣城古泉5G+特高壓智慧換流站”項目填補了電力行業在全球5G+特高壓建設應用的空白;廣德捷配電子通過軟件技術重新定義制造業,打破了工廠間的界限,實現印刷電路板打樣從原來的5-7天縮減到1天完成。聯合江蘇溧陽,推動蘇皖合作示范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通過5G新技術和標識解析的結合,率先實現“蘇皖合作區示范區”內企業互聯、數據共享共用。農業方面,42家農業主體實現物聯網和電商企業有機結合,農業互聯網應用企業72家,其中省農業互聯網示范點20個;今年二季度全市371家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企業網上交易額22.8億元,同比增長23.69%。
(四)數字技術應用加速普及。“智慧宣城”建設積極推進,宣城城市大腦上線試運行,首批推出宏觀決策、城市治理、政務服務、民生福祉、文化旅游等領域23個智慧場景;依托“1+7+N”云平臺體系的宛陵大數據中心正在加快建設。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標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完成聯網攻堅任務,各縣市區基本建成教育專網;全市普通中小學寬帶接入率、校園網建有率、班級多媒體覆蓋率均達到100%。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并實現域內互聯互通;全市智醫助理系統建設完成,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數字城管”覆蓋城市規劃區范圍內390平方公里,實現主城區16平方公里城市管理動態監控。“互聯網+政務服務”進入開放共享新軌道,建成政務云計算中心平臺,已有37家單位38個信息系統入駐,電子政務網絡實現省、市、縣(市、區)、鄉鎮四級互聯互通。公共資源交易、社會管理、社會保障、交通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等一批信息化系統投入使用,重點領域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全市共新建5G基站1137個,已實現全市核心城區以及部分重點鄉鎮中心集鎮的5G網絡覆蓋。省通信管理局對我市進行隨機測試5G網絡下載速率,測試值得到980kb/秒,居全省第6位。城市新建小區均具備千兆光纖接入能力,農村區域除極少數偏遠且人口稀少自然村,均實現4G網絡和光纖寬帶覆蓋,覆蓋率達99.9%。積極謀劃5G等信息化新基建項目,共摸排梳理5G基站、SAP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心、宣城1號衛星等14個信息化項目,總投資近20億元。
(六)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市委市政府成立加快建設“數字宣城”工作領導小組、“智慧宣城”建設工作專項推進組、5G發展專項協調小組,加強統籌領導。先后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四新”經濟的若干政策》《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5G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智慧宣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宣城市“萬企上云”活動方案》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宛陵聚才行動,各縣市區也相繼制定市縣協同促進政策,有力推動了“數字宣城”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
二、存在問題
盡管近幾年全市數字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差距明顯。
一是總量偏小,發展不快不均。在庫企業數量少,今年1-6月,數字經濟規上工業企業、在庫服務業企業、限上商貿業企業占比分別僅為6.4%、5.1%和16.7%;全市數字經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低于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6.9個百分點,而且停減產企業達到21戶,占比20.2%??h市區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工業企業為例,廣德市數字經濟企業數量占比達到13.9%,涇縣目前尚未實現零突破,宣州、郎溪、寧國、績溪、旌德占比分別僅為2.6%、2.5%、6.2%、3.2%、3.6%。
二是層次較低,產業結構不優。數字產業發展方面,產業和產品結構相對單一,電子信息制造業以印制電路板、白色家電電容器等基礎配件為主,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以信息基礎服務為主,絕大部分企業存在路徑跟隨、標桿技術較少、品牌價值較低、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與滬蘇浙及省內合肥等地區比存在代差,缺少5G、大數據、云計算等高附加值產業鏈下游的行業及大型企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兩化融合方面,大部分企業信息化改造以簡單的采買硬件設備、軟件系統為主,缺乏對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物流倉儲等業務數字化轉型;企業上云質量普遍不高,多以辦公協同、財務管理等初級上云為主,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深層次上云不多。
三是龍頭缺乏,帶動能力不強。杭州市加強與阿里巴巴、中電???、大華股份等大企業戰略合作,持續帶動信息軟件、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核心產業做大做強;合肥市全力打造以京東方為龍頭的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實現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而我市缺少能貢獻原創性、基礎性的技術成果并落地運營的企業,缺少真正具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科大訊飛、航天宏圖在我市設立的公司剛剛起步,發展壯大還有待時日。工業互聯網建設進展較慢,多數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以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改造為主,沒有實現全要素、全價值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互聯互通,缺少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沒有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四是支撐較弱,要素供給不足。尚未制定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和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專項政策,數字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推進機制不夠完善。數字經濟的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投入總體不足,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數字經濟人才制約較為突出,高精尖人才、跨界人才,尤其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行業業務、既有互聯網思維又理解制造業痛點的復合型人才短缺。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強,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仍顯不足,縣市區大數據中心尚未建設,集約化建設成果尚不明顯,數據要素流通性差,壁壘多、煙囪多、孤島多。各地雖建設了與數字經濟產業相匹配的產業園、孵化平臺,但承載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大型企業的發展需求。
三、對策建議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關乎我市經濟發展大局?!缎鞘袊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全面推動數字化發展,加快建設新時代數字宣城”,“打造數字強市、智慧宣城,力爭數字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邁入全國前列”,并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15%。為此,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有效解決當前遇到的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扎實推進“數字宣城”建設,加快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治理數字化、數據價值化”融合發展。
第一,聚焦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規劃。一是抓規劃。圍繞《宣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抓緊制定“數字宣城”“十四五”發展規劃。認真分析研究我市數字經濟產業的優勢和短板,從戰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資、設施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編制全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的生態體系。二是抓監測。對照國家統計局《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加快建立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和月度動態監測體系,開展數字經濟企業評定工作。三是抓促進。建立健全促進數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支持政策和長效機制,加大財政金融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快數字技術與我市產業生態深度融合,催生一批具有宣城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把發展數字經濟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的重要要求,注重提升企業家數字素養,增強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
第二,聚焦產業提升,壯大核心產業。一是加快企業集聚。以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和縣市區數字經濟園區(平臺)為依托,加快數字經濟企業集聚和高水平發展,努力打造數字經濟主陣地。二是培育產業集群。以宣城經開區益佳通、郎溪動力源、廣德明訊科技和竹昌電子、寧國安澤電工等一批與5G關聯的生產型企業為重點,培育5G產品、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產業集群。依托宛陵科創城和宣城智谷軟件產業園,培育孵化一批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企業和軟件大數據服務外包企業或平臺,培育軟件開發業、數字服務業等集群。三是做大龍頭企業。加強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引進工作,積極引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行業領軍企業,引進一批數字經濟“大好高”項目。加快科大訊飛、航天宏圖、宇呈科技等企業在宣城發展,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大數據產業入駐宣城。
第三,聚焦數字引領,建立創新體系。一是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將數字經濟領域納入全市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范圍,組織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單位,瞄準前瞻性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技術攻關。支持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在宣城組建核心技術攻關聯合體等戰略性、引領性產業創新聯盟。二是加快平臺載體建設。依托南部科教園區爭創國家創新發展示范區,謀劃布局大數據、人工智能、高性能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統籌推進制造業創新平臺建設。高水平推進宛陵科創城建設運營,加快智谷軟件產業園發展,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科創基地。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支持重點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推動數字經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
第四,聚焦產業融合,加快轉型發展。一是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加快推動SAP宣城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心和“工業大腦”建設,為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全面賦能。緊緊圍繞我市十大產業鏈,選取一批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建設行業級企業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優秀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緊緊圍繞十大特色產業,有重點的選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推動5G網絡部署應用從生產外圍環節向生產內部環節延伸,加快5G+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打造5G應用工業樣板。二是推進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進一步加強“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建設,鼓勵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支持“企業上云”,實現業務系統和工業生產設備上云平臺,推動小微企業使用成熟的云存儲、云桌面、云設計、云管理等應用服務。三是推進數字服務業發展。加快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商貿、物流及倉儲等傳統服務業與大型網絡平臺對接,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推進生活數字化,鼓勵傳統服務業向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康養、智慧家政、數字文旅等新興領域拓展轉型。進一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等工程,加快農業物聯網建設,著力打造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培育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進一步加快“智慧宣城”建設,拓展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生態文明、政務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探索以數據資源為基礎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
第五,聚焦保障服務,優化發展生態。一是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5G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人工智能等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千兆全光網城市、高速泛在無線網絡城市。強化規劃引領,建立跨行業多規合一體制機制,加強政務信息化項目統籌規劃建設,推動數字基礎設施科學布局、共建共享。二是有效激活各類數據資源。深入推進城市大腦建設,建設宛陵大數據中心,構建“1+7+N”一體化政務云體系,打造全市一體化數據資源體系,實現“統一云管、統一運管、統一運維”,建立健全“數字宣城”標準規范體系,進一步破解消除數字鴻溝、信息孤島,加快數據歸集、推動數據共享、拓寬場景應用,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要素作用。三是強化數字經濟人才支撐。用好合工大、科大訊飛等優勢資源和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宣城市信息工程學院等院校資源以及宣城(上海)科創中心平臺資源,強化數字經濟管理人才、管理團隊培育,尤其要注重培養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本土人才,為數字產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實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柔性引才”機制,大力推進“宛陵聚才”行動,及時解決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體問題,積極引進和扶持急需的數字經濟人才、創新團隊。四是切實強化數據安全管理。把增強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制定數據共享開放和數據權利義務的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信息資源、個人信息保護和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數據共享和安全保護并重。